情报Talk.06丨专访资深影评人、台湾电影节评委焚纸楼:动画是我的妻子,电影是我的情妇

后台回复【焚纸楼】获取采访彩蛋:资深影评人如何看待“动画已死”的观点

情报姬上线这么长时间,每一天除了发布许多大家喜闻乐见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也在浏览读者们的评论,希望从中挖掘有价值的观点,进而反馈给整个团队。

在这当中,我们发现读者们经常提及一位来自台湾的影评人,称他“文字犀利,内容深刻,视角独特,态度亲和”,是一位很值得学习的大佬。

而他的笔名取自古代专门烧毁文书典籍的炉—–焚纸楼(下称楼叔)。

至于经历,他是台湾影评人协会的监事,是台湾辅仁大学电影社的指导老师(上一位则为现任“台湾金马奖”主席闻天祥),更重要的是也多次作为“台湾电影节”的评委参与到影片评审当中。

今天,情报姬团队有幸请到楼叔做客我们专访栏目,和大家聊一聊他成为职业影评人的经历,两岸对于动画与电影的不同看法,以及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给予以后想从事文字工作的读者朋友们。

情报姬:您好楼叔,先和我们情报姬的读者们打个招呼,介绍下自己吧。

焚纸楼:大家好我是焚纸楼,本名汤以豪,豆瓣知乎等平台的账号也叫焚纸楼。现在的工作是全职影评人,我个人的第一本书可能会在明年出版。

情报姬:我们常常浏览楼叔的文字作品,发现您的题材主要集中于动画评论和电影评论两个方面。那么读者们可能好奇楼叔当年是先接触的动画还是先接触的电影?具体又是哪些作品呢?

焚纸楼:是动画。我小时候台湾电视台放映管的松,所以可以看到很多来自于日本的动画,像《十二生肖守护神》,《少女革命》还有大家都知道的《火影忍者》《海贼王》《死神》。不过那个时候我还不是“阿宅”,只是因为当时台湾电视台播这些很频繁,所以就看了。不过当时有两部动画对我影响非常深,一个是《魔神英雄传》(大陆译为《神龙斗士》)。《魔神英雄传》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我都非常喜欢,因为那个时候很喜欢机器人嘛,所以就拉着父母去租片,现在来看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租碟回来看。

后来就是我国中的时候,有一部动画叫《少年侦探·推理之绊》(作者也是后来创作《虚构推理》的城平京)。我其实是一个推理迷很喜欢推理小说,但是这部作品令我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它的故事有多好,而是很烂。我就想知道它到底能烂到什么程度,所以就一直看了下去。不过这个时候刚好可以利用网络追新番,为此我就“入宅”了,那一年刚好15岁。

情报姬:据我们了解,楼叔虽然是专业影评人,“台湾电影节”评委,还在大学开设电影讲座,但您并不是最初就立志进入影评行业,那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会让您从事这份工作呢?

焚纸楼:主要是我上大学之后不知道做什么,可能是迟来的“中二病”,人生就变得很迷茫。所以课余时,就找了很多体力活的兼职在干,清洁工,洗水塔,然后去垃圾场里回收垃圾。直到有一天我做这份工作时出了车祸,虽然没有出现如今动画里喜闻乐见的穿越剧情,但不幸的是手粉碎性骨折。医生要求我24小时待在家中养伤,为了打发时间我就开始大量补动画,不过很快就看的差不多了,就想找点别的事情来做。

那个时候在油管(也就是“youtube”)上刚好看到一部制作成本相对很低的电影叫《枪火》,但它对我好像很有魔力一般,深深的抓住了我的眼球,也和我以往看到的其它电影感觉很不一样。为此我想知道,这部片子到底什么地方吸引我?所以就找来大量有关电影的书籍来看希望解答这个问题。越看越发现自己喜欢上了电影,而且很想将自己对于电影的感受挖掘出来,讲述给大家听。

于是趁着在家养伤有时间,就在台湾的一个网站“PLURK”(也就是“噗浪”)上写短评,开始是100到200字,后来越来越长变成文章。15年我重回学校,当时有个单位叫“(台湾)国家电影中心”(前身为台湾最大的电影收藏机构“(台湾)国家电影资料馆”),里面的学术组组长看到我在网络上发布的影评很不错,就邀请我去那边做一些兼职工作。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写的一些东西就渐渐被更多人看到,之后还被推荐加入影评人协会,参与评奖等等,开始走向全职的道路。

情报姬:虽然现在媒体行业发展很快,但对于很多读者来说,影评人依旧是一个神秘的职业,或者说在大家印象里就是看看电影写写文章,那么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吗?这种理解到底存在哪些误区?

焚纸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这样的,并不存在什么误区,就好像作家本身就是在屋里写字一样。从技术层面上理解,我确实认为文字影评的门槛是很低的,毕竟接受过教育的人都会写字,所以真要说这种说法有什么误区,我也不认为有什么误区。只是门槛低不代表上限就很容易达到。

当然影评的技术性质还受到媒体影响,现在是网络媒体所以也导致门槛变低。但是我上一辈的影评人(1960年这一世代)因为没有网络,没有片源让他们重复看,所以必须要把每一个细节都记忆的特别清楚,否则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影评。举个例子,当时有一位影评前辈叫“老沙”,20年后别人再向他问及一部片子时,依旧可以将细节说的精准无误。

情报姬:楼叔原来在豆瓣上的签名是“对电影的了解多于喜爱,对动画的喜爱多于了解”那么动画和电影对于楼叔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能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吗?

焚纸楼:嗯,简单来说动画是妻子,电影是情妇。不过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手冢治虫当时说“漫画是我的妻子,动画是我的情妇”。动画是陪伴我很久的“人”,我知道她永远会在我身边。但电影不是,电影是一个时不时会给予我激情的存在。不过动画虽然从小陪伴我长大,但正如导演伯格曼所说“探讨情妇总是比探讨妻子有趣。”

情报姬:现在网络上也流传这样一个看法“动画虽然被认为是电影的分支,但也有自己独立的市场和受众”,楼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焚纸楼:其实这个说法,是大多数观众接受日本动画比较多进而导致的。但在日本动画之外,对于整个动画领域真的有那么大的独立市场吗?其实我不这样认为。而且对于受众问题,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实际上不仅是我们,上一辈的“OTAKU”(御宅族)追逐动画确实很狂热。但透过现象看背后,他们除了是“动画迷”,还兼有“特摄迷”“科幻迷”“小说迷”等等身份,并不只专一于动画。

所以,你会发现动画从来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受众,它其实是依附于很多亚文化之间存在的。而那些我们看起来是动画受众的人,其实对很多艺术形式都有偏好,只是最后选择用“动画”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而已。这其实和B站这10年的发展很像,我们通过动画标签了解B站,但是它其实有很多的分支,V家、唱歌、手游、科技、数码。换句话说,动画仅仅是一个独立市场的分支而已,只是它比较凸显罢了。

情报姬:楼叔和台湾的“阿宅”与大陆的“阿宅”都有很多的接触,那么在楼叔眼里,两岸的“阿宅”有哪些区别呢?

焚纸楼:我觉得区别很明显。在台湾“阿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这和当年的日本很相似,这些“阿宅”喜欢动漫就只是喜欢动漫,会仅仅沉溺在这个圈子里,并且利用这样的身份去寻找同好也很容易。但大陆“阿宅”是和“次文化”连接在一起的,比如说“汉服”,“音乐”,“电子产品”,反正能和动漫沾边的东西,都会有大陆“阿宅”的粉丝,它们会绑定在一起,这个现象在台湾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

情报姬:楼叔肯定也接触过很多来自大陆的影评人,那你认为两岸的影评人在评论一部影片上有什么区别?

焚纸楼:我觉得观点上没有什么区别,因为观点都是个人的。但是文笔上我认为有很大的区别,多数大陆影评人都倾向于用“物象”来解读一部影片,而台湾影评人则喜欢用“意象”。这是传统文化里唐诗的一个逻辑,换句话说大陆的影评人比较喜欢依附于具体的物体之上,台湾影评人则喜欢依附于一种符号之上。

情报姬:因为楼叔在大陆和台湾的网站上都有撰稿,我们的读者可能也很感兴趣在两边撰稿有着什么不同的体验,能简单介绍下吗?

焚纸楼:这里面有一个大到都不用讲的区别,大陆有“平台文化”,所以很多写手在写稿的时候可能会借鉴平台的风格,如知乎有知乎的风格,豆瓣有豆瓣的风格,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可以完全依附于这些平台,养活自己。但台湾还没有一个大到可以养得起写手吃饭的地方,所以也就不可能产生任何的“平台文化”。那么像我这样的台湾影评人,如果真的要靠文字为生,基本都要向大陆发展,不可能仅仅在台湾的圈子里。

情报姬:说起来我们有很多年轻的读者,他们也拥有成为影评人的梦想。而楼叔作为一个非常专业的人,能和我们分享下如果想成为一位影评人都需要哪些技巧吗?

焚纸楼:有一位作家叫尼尔·盖曼,他总结了一个全职作家三方法,我觉得总结的很好。第一个“你写的东西一定是好的”,第二个“你写的东西是卖座的”(有人读或者流量高),第三个“不要拖稿”。虽然他讲的是成为全职作家,但这三件事情,我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完成两项就可以当影评人了。

情报姬:今天的采访也快要进入尾声,我们情报姬官方就代表读者们了解了解楼叔最喜欢的动画与电影吧,各列举三部出来就可以。

焚纸楼:动画的话,我推荐的第一部是《银河铁道999》,这是一部很老的番,但是很有太空歌剧魅力。每一个看完的人可能都会憧憬于坐上这样一趟列车去遨游。

第二部我推荐《云的彼端,约定的地方》,这部片子确实不算很好看。但是我之所以喜欢这部动画,完全是因为它铭记了一个现在已经无法想象的时代,在2000年的现实,一个世界的创作都在鼓励观众走向自我毁灭。新海诚在那个时代做出这样一部作品,他被视为世界末日的警钟──而当我现在再看他的新作,复刻《云的彼端,约定的地方》的《天气之子》时,同样的剧情,却变的如此乐观,如此对青春有着成年人特有的妄想时,我总会感叹,新海诚最终也活成了一个油腻大叔。

第三部我推荐《超人幻想》,这是骨头社2015年的一部作品,将昭和动画史利用动画做了出来,是一部很有知性趣味的番剧,也是一个很伟大的尝试。虽然票房失败了,但其实很适合影评人去看。

电影的话,我推荐的第一部是《福尔摩斯二世》,这虽然是一部默片,但在1920年就把电影院和人,影像和人的关系讲完了,而这些关系即使到现在也没有超过该片所讲述的内容,所以是很伟大的。

第二部我推荐《芬妮与亚历山大》,这是著名艺术导演伯格曼人生的总结,也是他最后一部作品。这部片子将人一生经历的生老病死用很庄严的方式拍摄进去,而我认为电影这门艺术最难还原的,恰恰就是这份庄严。

第三部我选一个台湾的片子叫《小爸爸的天空》,这部片子很冷门,冷门到我觉得需要拿出来说。它的故事是一个男孩子令他的女友未婚先孕,而之后的人生就是在弥补这个过错。虽然看似很平淡,但背后却有着极强写实的力量。其实我觉得这是台湾在80年代最好的电影之一。

End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情报姬 需要转载请提前私信授权~

–原创丨喵0

文娱

当“五一”出游遇上疫情防控,在家“云”游是正解

2020-4-30 12:19:06

文娱

情报Talk.07丨专访《拜见女皇陛下》作者ZCloud:国内漫画家被催稿的方式和日本有什么不同?

2020-5-3 23:22:54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