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星辰攀上葡萄藤

罗思柴尔德木桐堡是波尔多的一级名庄,在梅多克产区的波雅克镇坐拥着84公顷的葡萄园,园内种植着当地最为典型的葡萄品种:赤霞珠、梅洛、品丽珠和小维多。为了让不同年份的葡萄酒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标志,酒庄自1945年开始每年都会邀请一位艺术大师为佳酿绘制艺术酒标,逐渐成为了传统。夏加尔、毕加索、达利、杰夫·昆斯等艺术家都曾应邀成为其酒标艺术家。

近日,罗思柴尔德木桐堡如约公布了2019年份的酒标《木桐的太阳虹膜》。这款酒标的创作者为丹麦和冰岛籍艺术家Olafur Eliasson。

Olafur的作品近年来频频出现在欧美媒体的报道中。他以创作雕塑和大型装置艺术而闻名,作品多取材自天然的光影、色彩和自然现象,不时结合一些科技手段来增强观众的体验,被誉为“当代艺术的达芬奇”。日前,Olafur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分享了本次酒标创作的感想以及常年耕耘公共艺术领域的心得看法。

见证之眼

葡萄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神话。酒神狄俄尼索斯掌握着大自然的历史以及酒的秘密。他四处驾车游历,教会人们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为人间带来了欢乐。而人们在经年累月的种植中也发现,葡萄酒的原始风味其实是由葡萄的品种和拥有特定气候的产地所决定的。每一颗葡萄经历过的雨露风霜,最后都会铭刻在该年份的葡萄酒中,转化为或浓或淡、或酸或甜的滋味。

2019年初的冬天温暖且干燥,温和的天气条件催促着葡萄树提早生发。随后,清凉的春天又让葡萄树的生长速度放缓。最终,葡萄花绽放的时间竟然与往年无甚差异——一早一迟,恰似大自然成全的美意。七月开始的夏季,阳光明媚、温度攀升,偶尔不期然的几场及时雨缓解了缺水的现象。九月中旬到十月初,酒庄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葡萄收获。

Olafur介绍,《木桐的太阳虹膜》描绘的正是罗思柴尔德木桐堡一整年中,所有日升和日落的图像。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每一个参与到葡萄树生长周期的时刻均在图中有所体现。

Olafur Eliasson(左)与罗斯柴尔德木桐堡共同持有人兼酒标项目负责人Julien de Beaumarchais de Rothschild(右)在酒标设计图前合影。资料图

酒标中心位置有一个黑色圆形,代表着罗思柴尔德木桐堡的瞳孔——葡萄酒犹如一个证人,见证着土地、阳光、雨露孕育葡萄成长的漫长时光。上半部分的金黄色代表白天,下半部分的深蓝色代表夜晚,昼夜穿梭之间,多束白色椭圆线条围绕着瞳孔形成了圆环。这是模拟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距离和路径,也是太阳相对于波雅克产区的路径。画面上半部分还有多个形似“8”字的图形,名为“日行迹”,显示出了地球运动的轨迹及时间的流逝;而“8”也像无限符号,代表了2019年份罗思柴尔德木桐堡作出的永恒承诺。

“我喜欢跟朋友或家人一起分享葡萄酒时的体验。”Olafur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自己的灵感正是来源于分享的时刻。“我想把这样共享的时间,塑造成一个可以追问更多世界本源问题以及人类与世界有何联系的契机。”

Olafur说,自己年轻时曾认为大自然与人类文化之间是各自独立的。“在冰岛,我花了很多时间远足、探索自然风光风景,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一面;而我从小到大生活的丹麦,则代表了‘人类文化’的一面。但是事实上,人类数千年以来一直用自己的文化在塑造大自然。直至今天,两者已密不可分,形成了‘自然文化’。”

葡萄酒正是“自然文化”的一个绝佳例子。每一瓶人工生产的葡萄酒中蕴含着来自地球、太阳和季候的精华;好的葡萄酒是气候条件、生产工艺和人类劳动力的共同成果。人们品鉴葡萄酒,自身至心与一方水土、季候建立起深切的联系。

世界的放大镜

正如酒要“品”才能尝到万般滋味,Olafur的艺术作品也十分强调观众的体验,他说:“没有一件艺术品在遇到观众之前是完整的。”这种艺术品、空间和观众互动彼此成就的创作理念,在Olafur其他艺术作品中也很常见。

2003年,Olafur在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做了个让他“一战成名”的巨型装置艺术——天气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伦敦人常说:“今天见过的云以后再也不会见了”,于是Olafur便为天气总是变化万千的伦敦带来了一个永不落下的人造太阳。

他用200个单频闪灯组装成一个半圆形的屏幕,再用镜面反射使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圆形,室内还有加湿器把糖和水的混合物打成细雾,整个美术馆被人造太阳照得纯粹而通明。观众中有人沉思、有人痛哭、有人做起瑜伽、有人感到生命的姿态被看见……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停下脚步,驻足良久凝望着“夕阳”,感受着人类对大自然既渴望又敬畏的复杂心情。这场成功的展览最终吸引了超200万人到场参观。

世界上能在大型城市空间创造壮观公共艺术的艺术家是少数,但Olafur是其中一个。2008年,他把来自于自己家乡冰岛的瀑布“带到了”纽约布鲁克林大桥下。这条看似简单的瀑布其实一点都不容易:他与一名液压设计师合作创造了一个特殊的装置系统,把来自东河(East River)的水吸升至十层楼高的位置,然后再以每分钟数千加仑的速度放落,让路过的市民都忍不住啧啧称奇。

他对记者说,曼哈顿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屿,而这条听得见、看得到的瀑布却能让环岛的东河存在感变得更加强烈。“瀑布揭示了大自然一直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将人们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这片水域之上——当人们身在城市之中,常常会忽视这点。我想通过创造身边事物清晰的存在感,引起人们对日常生活中惯有事物的再思考。”2016年,这条瀑布被带到法国凡尔赛宫展出。

常年与日月星辰风霜雨雪打交道,Olafur的创作主题自然也离不开对环境的思考对和人类的关怀。他表示,希望自己努力创作的艺术作品不是逃避世界及其问题的手段,而能充当“世界的放大镜”。

2015年,Olafur在巴黎展出了轰动一时的“冰块钟(Ice Watch)”。他将30个大冰块从格陵兰岛带到了巴黎的先贤祠,在世界气候峰会举办期间让冰块在广场上慢慢融化,唤起人们对气候恶化的紧迫感。

今年11月,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Olafur与苏格兰艺术家合作,用1000盏太阳能灯“小太阳”制作了灯光装置“拯救天堂(salvage paradise)”。“小太阳”是Olafur过去十年一直在开发的太阳能项目,旨在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无电可用的人们提供150万盏太阳能电灯,以应对气候变化并消除能源贫困。

公共艺术的创作从来都不止步于个体炫技般的表达,它本身就是一种主动的社会参与。Olafur表示:“艺术家的创作已经包含着周围的环境——就像葡萄酒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其生长地区的风土气候一样。艺术家从不脱离社会,他们比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社会责任。”

《21世纪》:此前你曾经到中国来办展。可以说说对中国的印象吗?

Olafur Eliasson:2018年,我在北京红砖美术馆举办个展《道隐无名》,当时有近十万人参观了展览。参观者的男女比例相差不大,但平均年龄却是我办展以来见过最小的。这让我知道了中国的青年是非常进步的。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在博物馆和画廊中拥有着年轻观众的国家,都是一个有未来意识的国家。

《21世纪》:你是一位在公共领域十分活跃的艺术家。公共艺术如何唤醒人们关注身边的现实问题?

Olafur Eliasson:每个人都有被艺术作品或人类文化感动的经历。例如,像“冰块钟”这样的公共艺术品,它让人们在一个意想不到的空间里看到了现实生活的另一面。而那些经常被认为距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事物,也变成了一次触手可及的有形体验。在某些时候,完美的美学体验可以解锁我们内心深处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种体验甚至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21世纪》:从你的作品中,我们看出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和信赖。你对科学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又持有怎样的态度呢?

Olafur Eliasson:多年以来,我有幸结识了许多科学家并与之共事,他们看待世界的独特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填补了我对事物如何发生和运作的知识空缺。技术对我而言是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形成想法到完成艺术品的过程中,我不会过分沉迷于技术原有的框架。

例如,近年来我制作了许多关注镜头光晕的艺术品,尝试利用它们来创建美丽的光学投影。而当我与科学家谈论起这些作品时,他们却说光晕是他们使用镜头时试图避免的问题。我的作品意外地创造了不确定性和不完美,但是却体现了艺术的价值。

(作者:梁信 编辑:洪晓文)



生活

变来变去的Gucci想要消费者“再爱一次”

2021-12-4 1:02:03

生活

美国梅奥诊所专家:“四高”食物有助防治哮喘

2021-12-13 10:47:37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