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术机器人将于2024年登上国际空间站开展测试
国际空间站位于近地轨道上,距地表约409公里,每90分钟绕地球一周,移动速度每秒8米。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4日上午消息,据报道,一位机器人“外科医生”将被送往国际空间站开展测试,有朝一日甚至可能在太空中独立操刀手术。 在NASA数年来的支持和赞助下,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科学家们成功打造出了这台名叫“MIRA”的机器人,意为“小型活体机器人助手”。它将在2024年升空前往国际空间站,用仿…- 285
- 0
-
最新化学反应试验将揭晓地球生命起源之谜
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可能在数亿年前产生地球“生物基石”。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8月2日上午消息,据报道,在地球形成不久的远古时期,当时地球上并不存在任何一个生命碎片,之后在某个区域,某种奇特的化学反应发生了,随之地球上最早的单细胞祖先分子组件出现了……氨基酸和核酸以正确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继续进行连锁反应,从而孕育出生命。 目前我们并不完全确定原始生命孕育的细节过程,它发…- 260
- 0
-
用世界模型训练机器狗:1小时学会走路、翻身和通过障碍物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21日上午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近日公布了一款机器狗,可以在一小时内学会走路和翻身,甚至能通过特定的障碍物。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近日公布了一款机器狗,可以在一小时内学会走路和翻身,甚至能通过特定的障碍物。 在研究人员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可以看到这只机器狗一开始只能在地上挣扎,四条腿不断在空中挥舞。然而,仅仅10…- 247
- 0
-
2022年数学界“诺贝尔奖”菲尔茨奖揭晓 4名年轻数学家获奖
科技日报北京7月6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当地时间5日,2022年菲尔茨奖最新获得者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办的国际数学联盟(IMU)颁奖典礼上揭晓。来自法国、美国、英国和乌克兰的4位年轻数学家获颁殊荣,他们的研究涵盖了质数和8维球体等领域。 四名获奖者的获奖理由分别如下: 法国高等科学研究院的雨果·迪米尼-科潘,36岁,他解决了统计物理学领域相变概率理论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在三维和四…- 415
- 0
-
热带地区存在巨大全季节臭氧洞 面积约是南极臭氧洞的7倍
科技日报北京7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美国物理联合会《AIP进展》报道,加拿大研究人员称,一个比南极臭氧洞大7倍的臭氧洞目前位于热带地区,这个巨大的、全季节臭氧洞自198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 臭氧洞定义为与未受干扰的区域相比,臭氧损失大于25%的区域大气层。滑铁卢大学科学家卢庆彬新揭示的这个臭氧洞位于热带上空的平流层下部,其深度与著名的春季南极臭氧洞的深度相当,但其面积大约是后者的7倍…- 292
- 0
-
机器学习新算法:一次脑扫描就能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科技日报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张梦然)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机器学习新算法,通过一次脑部扫描观察大脑内的结构特征(包括以前认为与阿尔茨海默病无关的区域),即可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其简单性,并且可在很难诊断的早期阶段就识别出疾病。研究成果发表在开放获取专业学术期刊《通讯·医学》上。 医生目前使用大量测试来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包括记忆和认知测试以及脑部扫描。扫描主要…- 273
- 0
-
成本剧降 智能手机附件能测试中耳功能
科技日报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张梦然)《通讯·医学》杂志近日发表了一项健康技术研究,报告了一种新开发的智能手机附件,可用于测试中耳功能——中耳在传导人们听到的声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一基于智能手机的设备组件的价格为28美元(不包括手机价格),而传统此类设备采购价格可高达5000美元,这意味着它在资源有限的低收入国家和乡村地区可能非常有用。 鼓室声导抗测试是听力学科室使用的一种测试,通过测…- 254
- 0
-
他用自己的血喂蚊子,6年研究终发Nature
文 | 《中国科学报》记者 赵广立 从23岁到29岁,赵志磊几乎整个人都醉心于研究咬人的蚊子。 “……脑子里一直在思考正在研究的问题,尽一切努力去获得新的进展,我不止一次梦到我正在研究的课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坦言自己比较喜欢那种独树一帜的研究:从一种拥有某项神奇能力的生物出发,然后揭示出比较普适的规律。 蚊子就是其中一种,“它们有非常敏锐的嗅…- 264
- 0
-
科学家发现全新水状态——“超离子导体冰”
科学家在两颗钻石之间压缩了一个水滴,并使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激光器将其轰击至类似恒星的温度,结果形成了一种神秘的水状态。目前科学家将其称为“超离子导体冰”,这种怪异黑色水结构存在于地球中心的压力和温度条件下,该项发现将帮助研究人员调查分析隐藏在其他星球内核的秘密。 此前研究人员使用冲击波创造了这种怪异的冰结构,但仅20纳秒就融化了,这项最新实验标志着科学家首次创造出持续时间足够长的稳定超音速冰…- 110
- 0
-
中国哪些地区更容易地震?
自公元前780年有地震记录以来,中国大陆以及近海地区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700次(1900年前记录严重不全),遍布全国除贵州、浙江外的所有地区。中国以世界陆地面积的7%,囊括了三分之一的大陆强震。仅在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陆死于地震的人数就达28.5万,占主要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半数以上。进入21世纪,相继发生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岷县地震和鲁甸地震,每次都对当地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重大…- 188
- 0
-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可用于人体健康监测的“智能服装”
近日,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柔性可穿戴的智能健康监测系统,即“智能服装”,可实现对身体震颤、脉搏、呼吸、手势及6种人体运动姿态的实时监测。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材料》。 作为高度交叉融合的颠覆性科技形式,柔性电子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前沿技术之一。柔性可穿戴电子系统作为新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在人机交互、状态监测、医疗保健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记者:许祖华、孙正好 …- 181
- 0
-
汽车废塑料可以巧变石墨烯
该图展示了废旧汽车塑料在填埋场被切碎但回收升级为石墨烯的过程,石墨烯是一种高价值的纳米材料,目前被福特汽车公司用作工业用聚合物加固剂。图片来自福特汽车公司和莱斯大学 一项研究可将回收利用的汽车废塑料变成石墨烯,并通过一种节能技术将其用于制造新的汽车部件。研究结果为全球在用的14亿辆乘用车产生的这种需填埋垃圾提供了一个潜在处理办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通讯—工程学》。 报废汽车产生的废塑…- 138
- 0
-
柳叶刀:新冠变异株可能正在免疫低下感染者体内
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题为《下一个新冠病毒“关切变异株(VOC)”在哪》(Where is the next SARS-CoV-2 variant of concern?)的评论。评论表示,某个免疫力低下的新冠感染者体内可能正在进化着一个新冠病毒变体:它具有高度传染性、能挑战现有免疫和疗法。 这篇评论文章会聚了众多病毒研究界的大咖,包括剑桥大学的古普塔(Ravindra…- 113
- 0
-
人类能把粒子加速到多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什么?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光速(此处只考虑物质的速度,而不考虑诸如宇宙膨胀速度等)!大约30万公里每秒!以这个速度,一束光每秒能绕地球赤道七圈半!坐地日行600亿公里啊!那第二快的速度是什么?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物体的速度只有第一快,没有第二快! 不过,为了研究宇宙的起源、物质的构成,人类建造了粒子加速器和粒子对撞机,把极小的粒子加速到非常快的…- 209
- 0
-
日本研究团队首次合成“莫比乌斯环”形状碳分子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团队已合成了一种带状分子纳米碳,具有扭曲的莫比乌斯带拓扑结构,即莫比乌斯碳纳米带。图片来源:瀬川泰知等人/《自然·合成》 构建结构均匀的纳米碳对于纳米技术、电子学、光学和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功能材料的发展至关重要。据近日发表在《自然·合成》杂志上的论文,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团队已合成了一种带状分子纳米碳,具有扭曲的莫比乌斯带拓扑结构,即莫比乌斯碳纳米带。 分子纳米碳科学是一…- 184
- 0
-
科学家首次将AI元学习引入神经科学 有望提升脑成像精准医疗
近期,中外科研工作者合作的一项技术成果在神经生物学顶级期刊《自然·神经科学》上发布。这项研究首次将人工智能领域的元学习方法引入神经科学及医疗领域,能在有限的医疗数据上训练可靠的AI模型,提升基于脑成像的精准医疗效果。 脑成像技术是神经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能够直接观察大脑在信息处理和应对刺激时的神经化学变化,从而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照。理论上,基于脑成像的AI模型可应用于预测个人…- 199
- 0
-
巨星陨落!痛别黄文虎院士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机械动力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黄文虎同志,于2022年5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黄文虎同志1926年7月22日出生于上海市,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1950年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班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曾于1983年至1985年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195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 146
- 0
-
科学大家|从人工智能到如何更清楚地看世界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出品:新浪科技《科学大家》 鹦鹉螺 编译:林华 本文整理摘编自《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2011年夏,我写完《人类简史》后,觉得肯定不会再讲那个故事了。我对那本书有一份特别的喜爱,也为该书的成功而心存感激,但我觉得我已经讲完了人类这个物种如今的故事。人类2.0仍在展开,可我想以后的故事最好留给别人去讲。 但是,2016年美国总统…- 95
- 0
-
在黑夜也能利用太阳发电
白天,太阳辐射会让地球变热,但当太阳下山时,这些能量就会消失在寒冷的太空中。随着热捕获技术的重大进步,太阳的巨大能量可能很快就能在黑夜中得到利用。 近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分校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成功测试了一种能够将红外热转换为电能的装置。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光子学》。 该团队使用了一种称为“热辐射二极管”的发电装置,它类似于夜视镜中的技术。 研究…- 102
- 0
-
重力信号可以光速探测地震
预警系统低估了2011年日本东北9级地震的规模。图片来源:THE ASAHI SHIMBUN VIA GETTY 世界上最大的构造板块在日本海岸附近震动两分钟后,日本气象厅向大约5000万居民发出了最后警告:8.1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正向海岸逼近。但直到海浪到达数小时后,专家们才估算出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地震的真实规模。最终,它的震级达到了9级,造成至少1.8万人死亡,其中一些地区甚至从未…- 171
- 0
-
超导芯片的曙光!超导体也能单向导电,曾被认为不可能
我们身处信息时代,计算能力不可或缺,但计算能耗也越来越不容忽视。既然计算芯片中不断流淌的是随时变化的电流,那我们能否用超导体制造芯片? 撰文 | 王昱 早在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就已经发现,当温度降低至4.2K(约-268.95℃)时,浸泡在液氦里的金属汞的电阻会消失。但直到1957年,才有了第一个能解释超导现象的理论——…- 140
- 0
-
论文标题能搞笑吗?研究表明:可能越搞笑越好
Pixabay 研究显示,如果控制论文重要性这一变量不变,标题越搞笑的论文获得的引用量越高。但也有研究人员提出了质疑。 来源|Nature Portfolio 撰文 | Giorgia Guglielmi 一项研究发现,在学术论文的标题中“抖机灵”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引用量。这一结果发布在预印本服务器bioRxiv上- 104
- 0
-
创纪录!第二次青藏科考浮空艇达9032米高空
浮空艇综合观测科考队合影(图片来源:中科院空天院) 5月15日4时40分,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巅峰使命”珠峰科考的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平台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到达海拔9032米的高度,创造浮空艇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极目一号III型浮空艇平台搭载着水汽稳定同位素分析仪、黑碳、甲烷、臭氧等多种分析仪器与设备,获得了珠峰地区大气水汽传输和温室气体垂直变化过程关键科学数…- 88
- 0
-
❯
搜索
扫码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
幸运之星正在降临...
点击领取今天的签到奖励!
恭喜!您今天获得了{{mission.data.mission.credit}}积分
我的优惠劵
-
¥优惠劵使用时效:无法使用使用时效:
之前
使用时效:永久有效优惠劵ID:×
没有优惠劵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