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收入的西方人普遍没存款,钱都去哪里了?

在这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有很多国产公知和西方媒体都无法解释清楚的现象。例如,更富有的西方人为什么普遍没有应急存款,封城没几日便吃不上饭和露宿街头的西方人为何那么多?

内容来源:本文由郎言志(liusilang520)独家原创,作者刘斯郎。

最近我写了很多文章,剖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中西方社会所展现出的体制漏洞、应急漏洞、医疗虚空、文化弊端等现实问题。笔者结合亲身经历的解读,带来了不错的普及效果。

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有不少人仍旧执迷于“完美”的西方,沉浸在西方“驻华公知”描绘的美梦中。例如,笔者就曾不止一次在文章评论区中看到这样的内容:人家西方人收入就是比你中国人高,生活就是比你轻松和幸福。

如此言论,层出不穷,甚至有人不惜以跪拜的口气说:给我移民的机会,我宁可得新冠肺炎,也要移民去当高收入的西方人。

▲当我们剖析西方社会“现实问题后,出现的一些不满言论,这些人普遍喜欢强调“西方国家民众收入高”。

那么,现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显然不是,否则如何解释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兜里都没钱,为什么那么多所谓的高收入人群露宿街头了?

事实上,如果仅从汇率换算后的货币面值进行对比,公知们所描述的“高收入”西方的确是存在的。但这忽略了当地物价、生活支出、实际税收等影响大众财富积累的因数。

那么今天,我们就系统性地从税收额度、隐性费用、公共费用、物价水平等多个角度详细剖析一下,传说中无忧无虑的“高收入西方民众”手里头的财富,都去了哪里?

1:高税收伪装高福利,工资到手先砍一半

很多人都知道西方国家福利好,但却很少人知道高福利社会背后的“高税收”政策,这是因为西方“驻华公知”们只告诉众人前半段的福利故事,后半段强制性高税收全给掐掉了。

而事实上,西方的高福利制度就是建立在高税收的政策基础上的。不过,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与其说是福利制度决定了高税收,还不如说是“高税收”被以虚空的“高福利”所美化。至于为什么说是“虚空的高福利”,欧美各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表现已经演绎得非常具体了,我们就不在此详解。

我们要谈的,是这个“高税收”的“高”字到底有多高。我相信很多人都没这个概念,但这却是打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真实面纱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如果仅从公知和西方媒体公布的数据来看,西方人的人均月收入的确是可观的,但这些公布的数据通常都是税前。而根据整体的情况来看,各高收入国家扣完税后,民众兜里的钱都没了近一半,月工资中扣除个人所得税、医疗税等杂税后,只剩下50%左右的实际收入。

▲最富有的西欧地区,税前收入都很可观。但这是“税前”,他们通常并不公布“税后”的均值。

我们以收入数据最高的西欧为例,这里整体税前月收入水平在3000欧元上下,也就是两万多人民币,但扣完税,很多可能就只剩下一万多人民币了。

比如在德国、意大利、法国这三个欧盟轴心国,3000欧的工资实际到手只有1800欧元上下,也就是一万多人民币。而且,这只是平均水平,很多人都达不到这个收入水平。

美国的情况或许略好于西欧地区,但对中产阶级的税收性剥削也是很恐怖的。例如在美国加州,普通的正常中产家庭,如果月工资在5000档,那么到手也只剩下3500美元,和西欧国家差别其实不大。

看到这里很多可能会表示“一两万的月收入也足够了”,因为很多人会单纯地以为这一两万人民币在欧美和在中国花是一样的。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2:高额杂费无处不在,一不经意钱财掏空

第一刀被砍掉一大截税收额度后,你以为剩下的钱就足够你挥霍了吗?这就太天真了,因为还有更多的税收与杂费,会一步步把你的“资本主义民主美梦”掏空。

例如在欧洲,尤其是西欧的“高收入”国家,用被砍掉一大截的工资去消费,还要面临各种层出不穷的“万税项目”。这其中,最让人头疼的,是附着于消费者身上的消费IVA,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消费税或增值税,这一税率普遍在20%上下,例如法国、德国大概是19%,而意大利则超过了22%(曾有官员提案提高到29%,引发抗议后未能成行)。

举个简单的例子,笔者曾在欧洲买过一款全球统一售价的电子产品,这款产品人民币售价大概是1700元上下,在国内1500元左右就能拿到。但同一产品在欧盟高收入地区购买,却必须缴纳额外的19%~22%的消费率,因此笔者额外支付了50欧元的消费税,1700元的货品,到手实际支付了约2200元。

除此之外,这一无处不在的消费税,也让“下餐馆”变得奢侈,因为高昂的餐饮消费税对吃货们一点都不友好,这也就是为何总有人吐槽“在西方不敢轻易下餐馆”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高昂的消费税还不是全部,住酒店要额外支付城市税,这一税额大概在几欧元(几十元人民币)不等,这钱虽然不多,但一个月到手那么点工资,还这样七扣八扣,哪还能宽裕得起来呢?更何况,连放屁税、房屋宽度税、屋檐长度税等五花八门的“奇葩税”都是通过立法合理存在的。

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关于居民能源使用方面的“服务税”。早前有旅美华人解读说,美国虽然电费不算贵,但却有额外的“服务税收”,只要你家牵了电,有用没用都要交这笔钱。有人吐槽说这是“万恶的资本主义”。

▲旅美华人吐槽“服务税”贴出的账单。

但我觉得美国这次真的是被冤枉了,真正在能源这方面“过分收费”的,可能还是“看起来富庶”的西欧国家,能源基础价格高不说,服务税收往往还相当高,相关费用绝对能力压全球。

比如在电费收费方面。以能源收费“最过分”的三个国家来说,德、意、英的电费均价均在2-4人民币/千瓦时之间,是世界其他地区的数倍。而这还仅仅是能源费用高,服务费还没算呢。

以笔者亲身经历来说,2017年的冬天因为同屋的中国室友第一次来到“美丽的西方”,在懵懂的状态下偷用1000瓦的取暖灯过冬,虽然仅夜间使用,但一个月后仍旧收到了高达近400欧的电费账单(约合3000人民币)。加上煤气费用,一个月内我们便收到了大概4000人民币左右的能源账单,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每个人一个月能源消费也在1000左右。

这不仅仅是冬季取暖耗能大的问题那么简单,即便无人居住,在正常耗电的情况下,相关基础费用也是高昂的。例如2020年1月笔者归国后,租住的屋子里只有一个室友,除了电脑、手机充电外,只有灯泡、热水器、冰箱在耗电。

按理说,这样下来电费应该不高。但一个半月后笔者归来,电费账单近100欧(约合800人民币),其中单次收取服务税就高达18欧(约合140人民币)。而当地的税后人均收入,也不过12000人民币而已。

▲今年2月,笔者曾朋友圈公开吐槽过相关问题,引发华人圈不少人的共鸣。

除了这些过分的税收杂费外,房租贵也是掏空西方中低阶层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在房租相对便宜的德国、法国、意大利,一个规模不及中国县城的城市,一间小卧室的租金就能高达300~400欧元(约合2400~3200)人民币,而有地铁的中大型城市,价格是翻倍的,甚至是数倍,在大城市地段好的单间甚至可以高达近万人民币每月,房租高一部分原因是房东群体垄断资源所致,另一部分也于政府方面的高昂税收相挂钩。

而根据笔者的了解,美国的房租费用则比欧洲国家还要高,而且高出许多。在撰写本文前,笔者特意联系了多年旅居美国加州的华人同胞,得到的答案也是这样的:

当然,如果自己家里有房,那么这部分支出也就省了,但西方社会多数人是没有房子的,只能租房,因此我们才会看到疫情期间,欧美街头流浪汉激增的情况,这就是背后的现实原因。

此外,即便你有房,其实也免不了与房子相挂钩的剥削。因为在多数西方国家,不仅租房有高昂的附加税收,就连全额购买的永久产权房,也有被绑定的高额税收项目,通常每年在数万人民币左右。比如在美国,一套50万美元的房子,每年就要缴纳1万美元左右的房产税。总的来说,并不算轻松,更何况还要养房养车呢?

还必须强调的是,因为免费医疗服务整体上是虚空的,导致一部分人额外的医疗费用也是比较高的,例如一个骨折患者在公立医院,因为虚空的医疗福利制度致使其手术被安排到半年之后,因此他不得不去收费高昂的私立医院紧急手术,而这笔费用是要自掏腰包的。

▲这种情况几乎遍布欧美各国,有钱的可以去私立医院,没钱的只能等了。笔者也曾有幸坐飞机回中国看病,一是因为公立医院等不起,二是因为私立医院实在太贵。

再有,多数地区基建水平差、除航空业外的公共交通系统并不算发达,乘坐公交、地铁费用也相对高昂(例如城市公交车,价格是中国的数倍,甚至是10倍,搭公交车的钱在中国能打出租车),因此一些人不得不买车、养车,这又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如此种种,各种潜在的杂费、杂税,都在不经意间掏空每一个看似“高收入”的西方中低阶层,也因此,在西方“月月无余钱”成为了他们的社会常态。

3:人工贵未必是好事,公共服务费用较高

都说西方社会人工费用高,这是很多人所羡慕的,因为很多人单纯地认为自己在那样的环境里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以改善生活,可他们却忽略了一点:当你个人劳动力“升值”的同时,别人也在升值,社会的整体消费标准也提高了。

总的来说就是,不能单纯地以“劳动力价格上涨”来论好坏,而要考虑实际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利弊问题。

这就好比五年前,你的工资是3000的时候,理一次头发是20元钱,五年后的今天,你的工资涨到5000,但理一次头发变成了50元,这就不能单纯地说“你钱变多所以就变富有了”,有可能劳动力升值之后你的日子过得还不如以前。

西方国家“人均高收入”就存在这也的问题。因为人工成本贵,自然而然就导致公共服务费用成本高,例如同样是去政府办事部门办事,中国养一个窗口公职人员的费用在每月大几千人民币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普遍在两三万。

这种差别带来的现象差异就是:在中国的政务服务窗口办事,基本免费;而在西方国家的政务服务窗口办事,经常会被以各种名义收取印花税、服务税等,收上去的相关税费也就用来发放这些“高价劳动力”了。买单的,还是普通大众。

除此之外,凡涉及人工服务的,都很贵。例如在中国打车,上车下车10分钟不到,撑死也就十几块钱,同样的距离在西欧高收入国家,普通城市少则一百人民币,旅游城市多则三四百。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就是因为人工成本贵。

我的一个朋友,买了一辆一万多欧元的二手代步车,后来车头撞柱子上了,看那情况在中国撑死几千元就能解决了,但在当地的修车行,给他的报价却是7000多欧元,吓得他把整台车都丢了。这也是单纯的人工成本高所致。

▲海外华人读者留言分享“高人工费”的经历。

我之前还写过几篇文章,说的是我家安装热水器、洗衣机以及空调的事,文章中也说了,每个师傅上门瞄一眼就走人,走的时候手50欧元(近400人民币)的上门服务费,而且什么都没做。最感人的是热水器600欧元,安装费要1000欧元,安装空调也是一样的情况,人工费高得吓人。

对于绝大数家庭而言,这样的人工服务费用,实在是太高了,根本就不敢随意去消费和享受,至少不能像中国人那样相对轻松地享受。

那么问题来了,社会整体服务费用高的同时,不应该每个人的收入也更高吗?怎么会出现这种“失衡”的现象呢?

问题其实出在了税收。在高昂的税收制度下,消费者一大截、甚至近一半的收入被政府部门取走,而砍掉一大截的工资,所要面对的物价却没有相应地变少,因为企业的人工成本摆在那里,并没有减少,而值得注意的是,工人的工资也要上缴一大部分。

简单的说就是:社会服务费用和商品定价整体是按照3000元工资定的,但你税后拿到手的是1500元,你是揣着五毛的工资生活在按一块钱定价的社会里。

具体可以看下图:

在这张图中可以看出,在按3000定价的这个环境中,你和工厂的工人以及工厂厂方都没尝到真正的甜头,因为你的工资被收走了一半,工人的工资最后也被收走了一半,企业的成本还是维持在3000。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背后的相关资本方收走了3000。这看起来很过分,但他们会告诉你这是为了搞高福利和国家建设。

这只是一个模型,现实中可能会有其他微妙变化,但本质是不会变的,千回百转之后,买单的都是底层民众。这也就是西方民众消费吃力、普遍没有存款的一个重要因素。

4:生活成本整体偏高,天天撸串近乎奢侈

在很多海外博主的图文、视频内容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他们强调“国外物价便宜”,而佐证的证据基本上都是美国超市的面包牛奶鸡蛋都很便宜,或者是欧洲超市里几十欧元就能买一大车的食物。

不得不承认,他们所言非虚,是真实的情况。但是,这样的真实是片面的,因为这些人不会告诉你,价格低的多是高热量产品,很多还是垃圾食品,而相对健康的、高端一些的食物,价格则往往不菲。就比如,在欧洲COOP连锁超市,1欧元能买到一整袋工业封装切片面包,不仅热量高,也足够填饱一个成年男性一天的肚子。、

▲这是我在超市里买到的鸡腿,三四个烤好的鸡腿只相当于20多人民币,确实很便宜。但我会告诉你,这不代表全部。

如果你没有钱,你就只能吃一些热量高的“速食品”。但如果你有点钱,那么你就能改善一下生活,比如买昂贵的手工面饼,或者来几片奢侈的西班牙火腿和新鲜牛排。但显然,不是人人都过得起这样的生活,也不少谁都能天天吃那些高热量食物的,毕竟吃多了不健康。

事实上,“吃得饱”和“吃得好”根本不是一回事,因此,我们会发现,在西方越是底层,越容易出现“超胖”的情况。

其实抛开保障性商品的物价来说,西方社会整体的物价水平是比较高的,至少与其社会税后的整体收入相比,确实是失衡的。

比如我们前文中提到的餐饮,公知们绝对不会告诉你“富有的西方人天天下餐馆吃大餐”,因为那种情况在西方普通家庭不可能存在。你若质问他们,他们可能还会哄你说“老外更想在家里和家人一起享受美食”,

而事实上呢,其实是因为餐馆真的太贵了,要想像中国人一样天天撸串下馆子、点外卖,或者大鱼大肉买回家做大餐,吃得像中国人一样丰盛,普通西方家庭可能会吃到破产。

▲上图中的菜品,在中国大概一百多人民币就能吃到了,但在西方却不可能做到,同样的菜品价格要在400人民币上下,在法国、瑞士、卢森堡等更高,瑞士苏黎世一道单独的中餐菜品就可高达两三百人民币,而且只是家常菜而已。(通常本地菜会比中餐贵)

因此,西方人偶尔吃几顿好的以改善生活是存在的,但像中国人一样日日吃大餐过日子是不现实的,这样的状态才是更真实的“西方世界”。而那偶尔的“改善生活”也足以其较大的一部分支出,尤其是那些看似高收入的欧洲国家,所以怎么可能出现“大众手里有钱”的情况呢?

5:资本忽悠超前消费,财富观念相对淡薄

依我们前文所讲,在西方的社会环境中,普通民众到手的钱真的不算厚实,甚至可以用“拮据”来形容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但比税后的拮据状态来得更让人揪心的,是资本家忽悠下的“负资产状态”,这种状态通常建立在“超前消费”的基础上。简单地说就是:资本家借钱给你,哄你买买买,然后你再不停地打工还钱。

最近这两年,国内的一些资本家,也慢慢开始这么做了。

我一个开超市的朋友,店里请了一个法国小哥当导购员,而这个小哥已经向店里预支了三个月的工资,用来购物、下餐馆以及旅行。中国人可能很少听说“贷款度假”这个词,但这个词在西方社会却是常见的。

在这种普遍化的非理性消费环境中,本就到手财富不多的普通民众,根本没办法好好地存钱,因此,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西方社会的中低层民众,根本毫无持久的耐力——没钱,能怎么办呢?

写在最后:

撰写此文,不是为了贬低谁,也不是为了抬高谁,只是希望能让更多人可以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继续沉迷在神化西方的公知谬论中。

西方国家好不好,那是因人而异的,整体其实也还行,至少大体上饿不死人。但你要在那里吹它啥都好,捧得跟仙境似的,那就有点过头了,我可得问你了:你到底想干嘛?想把中国西方化?

不过,不好意思,想接着忽悠中国人是门都没有!毕竟这届中国网民,没那么好忽悠了。要去那包装出来的“天堂”,您自个儿去吧!

作者信息:刘斯郎,郎言志(liusilang520)公众号主笔,去过二十多个西方国家的归国作者,专治公知、牧羊犬和卖国贼的95后青年。

时事(存档的分类)

马上评|谢谢“超级丹”,我们一起走过青春、不断成长

2020-7-4 18:06:03

时事(存档的分类)

疫情下的美独立日:特朗普坚持办数千人集会,烟花商亏大了

2020-7-4 18:06:23

搜索